红塔区新闻网
  1. 首页
  2. 专题
  3. 打赢脱贫攻坚战
  4. 正文

脱贫攻坚 | 走在致富路上的养蜂人

发布时间:2020-07-25 10:06:52

  

    在澄江市龙街街道禄充社区泥母猪小组距离县城20公里的大山深处,这里满眼翠绿,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蜜香,顺着蜜香进入到泥母猪小组,上百箱蜂箱里正在“酿造”着村民的致富梦。

每天,蜂农鲁云恒都会抽出大部分时间进山为蜜蜂筑巢,喂食,精心呵护和管理蜜蜂。鲁云恒是现在村子里养蜂时间最久,也是唯一养蜂最多的建档立卡户,他养着60箱蜂,在2018年泥母猪小组23户61人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后,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后的良好条件,他就一门心思开始摸索养蜂来致富。

泥母猪小组村民 鲁云恒:我自己想的是,不能一直依靠政府,自己也要寻找脱贫的路子,让自己富起来,后来就探索了养蜂,我养的蜂一窝的产量有五六公斤,价格在200元一公斤。

不过鲁云恒却显得很惆怅,他告诉记者,他的一箱蜂的产量是五到六公斤,一年收一次蜜,这就意味着只有一次收益,养蜂三年来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很是吃力,尤其看着村子里的一些村民已经买上车、奔向更好的生活,心里也很是羡慕,他也很想找到新的方法把蜜蜂养殖产业做出成效,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泥母猪小组村民 鲁云恒:这下还是看着这点蜂的,就想着做大做强后,生活水平就能提高了,不是现在去打工还是不现实,一大把年纪人家也不要,工也打不成,都是想着这个产业做好点,以后的日子好过点。

终于在今年五月份,党和政府的一场“及时雨”,让他看到了希望,脸上多日的惆怅也开始消散。依托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资源丰富的优势,加上当地不少村民都还有养殖蜜蜂的经历,泥母猪小组决定不断发展壮大养蜂产业。想到鲁云恒养过蜂且有技术,于是帮扶干部找到他,了解到他们养蜂户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后,帮扶干部决定采用建立养蜂合作社的方式,试行发展养蜂产业,鼓励建档立卡户参与,并带动他们走向致富之路。

龙街街道禄充社区党总支书记 张正雄:我们养蜂这个产业应该说我们整个泥母猪这些山区的村民都养着,他们养的一是散,二是产量不高,第三是没有技术,所以这次我们进了540群蜜蜂来,也是结合他们的实际,因为大部分建档立卡户多多少少是有点养蜂的粗浅的技术,所以这一次把我们这些专业的养蜂的人请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把他们以前粗浅的技术再细化,给专业的人来,再让我们这个泥母猪的养蜂产业来带动我们建档立卡户,使产量提高,保证养蜂产业还能扩大。

7月15日,当记者再次走进泥母猪小组,看到新建立的养蜂合作社养殖基地上,上百箱蜂箱整齐排列在山坡上,一眼就能看到数不清的蜜蜂飞出飞进,辛勤地忙碌着酿造出芬香的甜蜜。据前来指导村民养蜂的专业养蜂人张云华介绍,由于村民们一直保留原有的传统站式养蜂模式,所以一年只能收一次蜜,无法提高产量,而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张云华将把自己所掌握的更加科学有效的盒箱养蜂方法技术交给村民。

专业养蜂指导人员 张云华:新式的像我们这个意标箱叫盒箱养法,和他们那个站箱,还有土墙上洞里的养法有很明显的区别就是我们的产量跟他们的走好多个倍,我敢这样说,因为我们的蜂巢蜜拿出割了以后,拿去摇蜜机一甩出来以后,那个脾子就放着它原箱箱群里,原箱箱群里面的工作蜂清理一下整理一下接着就可以进蜜,还有产子、装粉,而他们那种就不一样,他们的木桩站箱的养法就是放倒后,把脾子割下来以后,那个脾子上的蜂巢蜜有些还没有蜂盖的他都弄碎以后才把蜜滤下来,滤下来蜜蜂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挨那些巢储、脾子、那些产房里做好,做好以后有可能外界的蜜源就结束了就错过了好多,所以他们的产量跟我们就不一样。

养蜂产业承载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据介绍,再过三天即将迎来一轮收蜜工作,只要雨水充足,今年最少可以收三到四次蜜,相比之前,产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加之此地植被多样性,一年四季有花,蜜也酿的好,颜色金黄、清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村民的收入也将随之提高。

接下来泥母猪小组还将联合村内的散养户一起发展,带动更多建档立卡户一起发展养蜂产业,共同奔向致富的甜蜜生活。

记者:童纳  李路娜

编辑:澄江编辑   审核: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