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大变身”,发挥出带动产业发展的“大作用”。近年来,澄江市发挥本土优势,依托“四好农村路”,探索“公路+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铺就发展“快车道”。 

澄江市海口镇永和村委会是典型的山区村,部分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进行抗浪鱼人工养殖。从前,坑洼泥泞的道路让大家头疼不已。 海口镇永和村村民 王丽:以前的路真是不好走,大坑小洼,特别是下雨的时候。 
如今“四好农村路”修进村,永和村养殖抗浪鱼的25户村民乘势而上,逐渐发展成养殖大户,仅靠每年产出的15吨抗浪鱼,就能实现450万元的销售额。 山庆亲抗浪鱼养殖基地负责人 代树芬:那些年鱼养出来拉到城里要两三个小时,路难走,这四五年路也修好走了,我们的鱼拿到城里最多40分钟,拿到市场售卖还是鲜活的。 海口镇永和村党总支书记 村委会主任 施小礼:现在我们的公路修好了,农户种韭菜,还有养殖的鱼拉到城里才要40多分钟,蔬菜新鲜,鱼也能存活,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从前,澄江市路居镇三百亩村只通了一条砂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老百姓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四好农村路”的建设给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新希望。 路居镇三百亩村村民 崔金梅:解决了以前我们人背马驮的问题,这些土地也承包了,农民得到了实惠。 

今年,三百亩村种植的3700多亩香椿,通过四通八达的路网销往外地,给村里带来八十至九十万元的经济收入,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摇钱树”。 路居镇三百亩村党总支副书记 袁郎凡:前些年路不通的时候,我们的香椿是直接人背去江城,也不好卖,现在是国家把路修好了,路修通相当好卖,现在是有晋宁的车直接来到三百亩拉,价格也还好,所以交通好,老百姓也挣钱。 

通过“公路+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澄江市将农村公路与农村产业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山地菜豌豆、香椿、桃子、抗浪鱼等特色农产品走出了大山,销往国内外。 澄江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杨超:“十三五”以来,澄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投入资金20余亿元,对我市主要干道进行提升改造。其中,农村公路投资4.8亿元,实施了100条农村公路,实现了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的要求。 来源:玉溪广播电视台(通稿)、澄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