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新闻网
  1. 首页
  2. 文旅
  3. 正文

哼一曲“空笼䆲䆡,空笼䆲……”,澄江乡愁味道涌上心头!

发布时间:2023-08-28 09:47:18

与澄江人说起䆲䆡鱼,总会有说不完的传说和故事,在澄江人的眼里,这种身长约5寸的小鱼,就是家乡的味道!

䆲䆡鱼,学名鱇浪白鱼,抚仙湖独有的土著鱼种,但澄江人给它“改称”了一个更有诗意和力量的名字——“抗浪鱼”——抗浪而行、逆流而上。

微信图片_20230826143714

䆲䆡鱼(陈超  摄)

微信图片_20230826143714_1

资料图,香煎㝩䆡鱼

多年来,澄江人把保护和恢复䆲䆡鱼种群发展作为一件大事,不仅成功实现人工养殖䆲䆡鱼,每年通过增殖放流,更是为抚仙湖增加了数万尾的鱼儿幼苗。

从难觅踪迹,到鱼儿“管够”,澄江,将以䆲䆡鱼为媒,与八方宾客尝鲜特色美食,分享乡愁味道。                                                                                    

节庆搭台,守住乡愁“味道”

8月11日,2023年澄江市首届䆲䆡鱼文化美食节热闹开街,作为澄江市打响“䆲䆡鱼”文化品牌的首届活动,热闹的美食街上,鲜活䆲䆡鱼展示,澄江传统盐水䆲䆡鱼销售,以䆲䆡鱼为主题衍生的甜点小食,以及澄江美食“长街宴”,各具特色、各聚人气。

微信图片_20230826143715

市民游客在澄江首届䆲䆡鱼美食文化节购买盐水䆲䆡鱼(杨朔 摄)

“帮我包三双䆲䆡鱼!”以双为单位售卖䆲䆡鱼的销售场景“再现”美食街,不禁勾起了许多老一辈澄江人的记忆。盐水䆲䆡鱼销售摊前,聚满了“尝鲜”的食客,市民李阿姨回忆,澄江人几乎都听父辈们说过,那时的䆲䆡鱼成双成对售卖,现在见到,也倍感亲切。

一字排开的长街宴上,抗浪鱼、扒猪脚、洋芋饭等澄江特色美食一一上桌,“我们从通海来澄江旅游,正巧遇上美食节长街宴,也让孩子专门尝一尝䆲䆡鱼的味道。”游客罗女士一家围桌而坐,大快朵颐。一席尝尽澄江味道,在罗女士看来,这样的节庆活动,也是游客沉浸式感受当地美食与文化的最佳机会。

微信图片_20230826143715_1

盐水䆲䆡鱼是澄江传统美食(杨朔 摄)

家乡的味道,是记忆与守护的传承,更是分享的快乐。“我们希望通过活动,来进一步挖掘本地美食特色,提高䆲䆡鱼美食知名度,打造䆲䆡鱼消费新场景,展示和推介澄江独特的䆲䆡鱼文化,树立澄江美食文化品牌,提升全国各地游客入澄旅游体验。”澄江市委旅游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首届䆲䆡鱼文化美食节消费场景与假日经济的打造,让“䆲䆡鱼”再次成为澄江市民的“全民记忆”和“全民话题”,也让抚仙湖的“小精灵”为广大游客所熟知。

这一切,与澄江大力恢复䆲䆡鱼种群作出的探索与努力密不可分。

人工养殖,重拾人间烟火

澄江市海口镇永和村位于南盘江河谷地带,凭借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当地村民不断摸索,早在2004年时,就实现了䆲䆡鱼的人工养殖,曾经一度价格昂贵的抚仙湖珍馐,现在已是市民与游客常见的澄江美食。

“陈大姐,我家店里下午要5公斤䆲䆡鱼,安排送一下货!”正在自家鱼塘边给䆲䆡鱼喂食的养殖户陈亚接到了城里供货餐馆的电话,放下手里的鱼食,陈亚动作麻利地备起货来,从永和村到澄江市中心城区半个多小时即可送达,“销量最高的时候,我们一天给城里6家餐馆送出了30公斤䆲䆡鱼。”

除了本地市场,小小的䆲䆡鱼也“游进”其他城市,甚至是北京市民的餐桌。

凌晨3点,村民赵勇顺就开始在鱼塘边忙活起来,有北京的顾客预定了共计30余公斤䆲䆡鱼,卡着时间点,赵勇顺需要在凌晨5点前将包装好的包裹送到昆明长水机场,“现在的物流非常便捷,当天下午就可以送到北京消费者的手里。”这样销售,有近8年䆲䆡鱼养殖经验的赵勇顺早已驾轻就熟。

微信图片_20230826143715_2

海口镇永和村䆲䆡鱼养殖户每天定点喂食人工养殖䆲䆡鱼(董乙泽 摄)

一户带一户,一村带一村,海口镇䆲䆡鱼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像陈亚、赵勇顺这样的养殖户,现在全镇共34户,养殖规模205亩。当地正谋划着,将抢抓村集体成立公司的发展机遇,打响人工养殖䆲䆡鱼的品牌,也帮助养殖户们进一步畅通销售的渠道。

“澄江市有䆲䆡鱼养殖户35户,面积215亩。2022年䆲䆡鱼养殖产量30吨,产值900万元。”澄江市畜牧渔业服务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澄江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扶持资金600余万元,鼓励发展䆲䆡鱼养殖产业,并用于抚仙湖䆲䆡鱼增殖放流等工作。

人工养殖䆲䆡鱼的数量在增加,抚仙湖里䆲䆡鱼种群的数量也在提升。

增殖放流,保护种群发展

每年的8月26日,是“抚仙湖保护日”,除了向市民游客宣传普及保护治理抚仙湖的重要意义,䆲䆡鱼增殖放流,也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

微信图片_20230826143716

资料图,每年“抚仙湖保护日”期间,玉溪、澄江两级积极开展抚仙湖䆲䆡鱼增殖放流活动(张婷 摄)

䆲䆡鱼增殖放流,就是以人工投放的方式,将人工繁育的䆲䆡鱼幼苗放流进入抚仙湖,以恢复和增加䆲䆡鱼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的方式。

据悉,上世纪80年代,抚仙湖里的䆲䆡鱼年产量在600吨左右,但随着产卵场消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到2005年,年产量不足0.5吨。

保护和拯救䆲䆡鱼,刻不容缓。

2004年前后,玉溪、澄江两级抢救性保护䆲䆡鱼,成功保住䆲䆡鱼这一珍贵物种;2007年,玉溪、澄江两级开始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每年向抚仙湖人工投放数万尾䆲䆡鱼幼苗;2016年,䆲䆡鱼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2021年,抚仙湖土著鱼增殖放流项目被农业农村部评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

微信图片_20230826143716_1

资料图,开展增殖放流,让䆲䆡鱼重回抚仙湖(张婷 摄)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据统计,2007年以来,玉溪、澄江两级在抚仙湖增殖放流活动中共投放䆲䆡鱼幼苗1600余万尾,这对抚仙湖水生态修复和濒危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维护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水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玉溪市湖泊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跟踪研究,抚仙湖䆲䆡鱼种群数量得到初步恢复,已在湖体形成小规模的自然繁殖群体。

“空笼䆲䆡,空笼䆲……”根据网红音乐改编的音乐,响彻䆲䆡鱼文化美食节现场;撒一把食料,永和村䆲䆡鱼塘里数不清的鱼儿簇拥过来,一阵欢腾;加上水车,安装好把手,“哗哗哗”的水花声连通着抚仙湖畔“车水捕鱼”的历史与未来。

现在,抚仙湖畔䆲䆡鱼成群“堆边”产卵的景象已成常态,而食客们肆意品尝鲜美的鱼肉也不再稀奇。

记者:陈超 张婷 董乙泽


编辑:澄江编辑   审核:陈超